Sunday, July 6, 2025
Home两岸四地后疫情时代 中国疫情防控还需如何着力?

后疫情时代 中国疫情防控还需如何着力?

(中新社北京电)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有序展开疫苗接种……在各方疫情防控举措的综合施策之下,截至2月28日24时,中国内地已连续22天无新增本土病例,新冠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平缓。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中国的疫情防控还应如何着力?两会前夕,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提出意见建议。

“清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
当前中国内地已连续多日无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中高风险地区也已清零,有专家指出,中国内地本轮冬春季疫情已进入压制阶段。防控效果进一步显现的同时,受访的代表委员也指出,防疫措施不能因此松懈,疫情防控之弦必须时刻紧绷。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形势令人担忧。中国内地的‘清零’来之不易,但绝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了。一旦掉以轻心,疫情就有可能卷土重来。”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短板,民众满意的公共卫生体系应是什么样子?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卫健委副主任易露茜用“全面、科学、精准”描绘了这一体系的轮廓。

她建议,加快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疫情分析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病原体快速甄别鉴定和追踪溯源等核心能力。依托信息化创新线上线下协同调查模式,建设一支与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相适应的、能快速精准研判疫情的高水平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等。

易露茜还希望“十四五”期间通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等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短板填平补齐,用一张大网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让专业人才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多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疾控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人才流失严重、高级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人才队伍制约着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建议,提高疾控人员编制比例并严格准入条件,提高专业人员占比,完善各项激励制度来调动积极性。

“应当落实国家现有的利好政策,将已印发的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补助和2020年颁发的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标准政策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营造有利于基层疾控人员发展的环境。”戴秀英说。
中国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薄弱,较易成为疫情防控的漏洞,医疗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在这些地区往往更为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林安建议,从高层到地方要做好定向委托培养计划,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的同时,将公共卫生类、专业设备技术人员等纳入定向培养的范围,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合理结构。此外应逐年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其收入水平,不仅以“情感留人”,还要用“薪资留人”。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需要重视公共卫生在疾病预防方面发挥的功用,打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提高公共卫生人才待遇,让人才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的公共卫生知识素养。”胡刚说。

利用好中医药这个千年瑰宝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过程中,中医药深度参与其中,并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在向世界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待解。

作为中医界人士的胡刚认为,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了巨大作用,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切实维护了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药受重视程度不够。”

胡刚表示,目前治疗新冠肺炎,中、西医都没有特效药。

实践证明,在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中医药这个中华文明的千年瑰宝,战胜疫情的进程就可能会加快。

RELATED ARTICLES
- Advertisment -spot_img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