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报综合讯)倘若南宋诗人文天祥穿越时空来到2025年,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飞架,天堑变通途,也许就不会留下“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怆诗句。

“桥”塑新格局

2024年12月11日15时,连接珠海和江门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再添海上黄金通道,这也标志着大湾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迈上新台阶。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全长31公里,跨海段长14公里。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珠海到江门的车程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有效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

跨越珠江口的黄茅海、伶仃洋,黄茅海跨海通道和港珠澳大桥自西向东构建起大湾区的新“外环”,这条“超级通道”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和粤西沿海地区的直连。

就在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的半年前,历经7年筹备、7年建设、创下10项“世界之最”的世界级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穿云破海、踏浪而来。一条线,将“深莞惠”和“珠中江”两个城市群连接得更为紧密。作为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开通不到4个月累计车流量突破1000万车次。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跨江跨海通道还在不断加密,有6条已经建成通车,分别是1997年通车的虎门大桥、2008年通车的黄埔大桥、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2019年通车的南沙大桥、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另有3条分别是建设中的狮子洋通道、规划中的莲花山通道和伶仃洋通道。

“桥”添新动能

近年来,跨江跨海通道群正在逐步释放出“大桥效应”。有专业人士分析,港珠澳大桥开通以后,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之间的物理距离平均缩短41%,运输时间和成本平均分别减少39%和34%。

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横琴看,近年来,琴澳一体化发展提速。今年以来,横琴口岸日均车流量高达8000辆次,同比增长22.2%,越来越多澳门人在横琴安居、乐业。数据显示,澳资企业超6600户、较3年前增长44%,“四新”产业占比提高到55%以上,“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的新平台。

从前海看,如今,前海已成为深圳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为紧密的区域之一。去年,前海实施14项全国“首创”“首批”金融政策,建设国际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贸易等18个集聚区,“全球服务商计划”累计引进201家企业。目前,在前海工作生活的港人超过1万人,在前海注册的港资企业超过9000家。

从南沙看,15%企业所得税、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红利累计减免税额超13亿元,《南沙方案》先行启动区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区块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落地“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经由南沙客运港口岸入境外国旅客同比增长近10倍。

距离短了,“圈子”变大了。随着多条交通要道开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落地实施,大湾区不仅已形成“1小时生活圈”,更构筑了“优质生活圈”。大湾区居民出行互访更加便捷,“早上在广州饮茶、中午在深圳看电影、晚上在维港散步”已经成为现实,跨境消费持续升温。

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然而,诸多案例表明,大湾区交通硬件上的“融通”,促进了资源禀赋的“融汇”,也进一步推动城与城之间的情感“融洽”。(广州日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