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报综合讯)美国刚经历一场激烈的国会动乱,被认为是“鼓动者”的特朗普(Donald Trump)社群媒体账号被封,头疼的问题也跟着接踵而来。内部危机未消,即将下台的特朗普却仍不甘寂寞,决定在卸任前送出几份“大礼包”,尽管名义上要送给中国台湾,但实际上的收件人是谁,各方想必也心里有数。
首先是美国驻联合国常任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即将访台,其实早在2020年九月美国务院经济次卿访台之前,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李光章便曾与克拉夫特共进晚餐,克拉夫特还随即在推特上表示“缺少中国台湾参与的联合国是在自欺欺人、欺骗世界”。其挺台言论,似乎已为访台埋下伏笔。
关于克拉夫特该次访台行程,台外交部强调是与为了讨论如何促进中国台湾在国际组织的参与,并将于1月14日与蔡英文见面会谈,希望台美关系能在此基础上往前推进,也是台美关系良好的象征。
之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再出惊人之语,公告将取消所有“美台官方交往限制”。蓬佩奥声称,国务院先前所颁布规范美台官员互动的“外交事务手册”与“外交事务指南”是为了“安抚中国”,但这些过时的限制与禁令已没有必要,必须予以废止。
此项消息引起中国台湾舆论热烈讨论,不少人雀跃表示,“取消台美官方交往限制”的措施,远比先前美国签署通过的各类法案来得更加“有用实惠”,并对特朗普这位最挺中国台湾的美国总统,在卸任前能留下这份大礼感到由衷感激。
相较之下,中国台湾官方的反应倒显得“礼貌而不失尴尬”,除了台外交部第一时间推文感谢外,“台总统”则表达了“谨慎负责维持对外关系平衡”的立场,府方高层并将此解读为蔡政府“遇到压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进”的基本态度。其实蔡政府也清楚,特朗普看似送份大礼给中国台湾,但真正的收件人其实是拜登(Joe Biden)与北京。
就如同美国在台协会(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则表示的“难以理解此举的意义”,取消台美官方交往限制的做法,在美国内部同样引起不少争论。《纽约时报》便报道,美国国务院内部对此有反弹声音,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或许会推翻这项决定。
有些美国官员认为此举并非不能做,但不应在政权交接时做。原因无他,拜登会在中美台三方关系上的自有他的新政策,特朗普上任以来强硬对抗的做风,未必是新政府想延续的风格。也因此,对于特朗普的“遗产”,拜登仅以落实《与中国台湾关系法》与“一中政策”简单带过,而未具体回应是否继承落实。
尽管美国在台协会(AIT)前处长包道格(Douglas Paal)直言“这对中国台湾没有任何好处”,但对中国台湾有没有好处,从来不在特朗普的考虑范围中,毕竟这份礼物的对象本来就不是送给中国台湾,而是送给即将继任的拜登,以及他预期中可能会因此跳脚的北京。
这也向来是特朗普的“挺台风格”,官员访台、签署法案,看似对台极度友善且相挺不遗余力,但大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何惹恼北京撷取国内政治的好处才是重点,而在他下台之际,除了继续贯彻其反中政策巩固政治权利外,当然也要替新政府穿上小鞋。
而这对拜登而言会是“麻烦”还“筹码”,还要看中美之间如何互动,但情况倒未必如此麻烦。不少中国台湾舆论分析拜登为了避免外界的“亲中疑虑”,不至于在上任后便恢复“美台官方交往限制”,但归根究柢,美台官方来往能否“正常化”,决定权本就不在中国台湾,倘若拜登不愿点头,即便没有往来限制,中国台湾官员同样进不了华府,在实质上仍能与有交往限制时无异。
对中国而言当然也要表达其固有立场,但北京也清楚,应着重的还是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的转变和往来,对特朗普频频越线的挑衅之举必然有所表态,並对美方可能的政策改变做出反制,但具体仍要观察拜登会如何接下特朗普留下的烫手山芋后。
对蔡政府而言则有些尴尬,毕竟真正的收件人是拜登和北京,中国台湾不过是配合特朗普演出这场烂戏,没有人真正在乎谢幕后中国台湾的下场如何,蔡政府心里应该也清楚,除了能再做一次大内宣之外,克拉夫特访台及取消美台官方交往限制的实益,都远不如一个美台经贸协议来的实际,中国台湾不会因此变得更容易加入国际组织,而官方的往来还是要看新政府的脸色。
因此,蔡政府拆礼物时不会过度冷漠,却也不宜显得过分激动,只需要保持住一份“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留待真正的收件人对此做出反应,恐怕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