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报综合讯)5月10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全国讲话中庆祝印巴达成停火协议,并特别强调“中国的支持是巴基斯坦应对挑战的关键支柱”。这一表态不仅是对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阶段性总结,也释放出南亚地缘格局演变的重要信号。
在印巴冲突白热化时,中国通过外交斡旋、经济援助与军事协同的支持,展现了对巴基斯坦核心利益的坚定支持。王毅外长此前分别同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及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的通话,与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否决权驳回西方涉巴决议,都为印巴停火协议的达成提供了重要助力。这种支持已超越传统盟友范畴,演变为包含危机管控机制、产业协同网络和军事技术共同体的深度合作。例如,中国在巴基斯坦面临外汇储备枯竭时提供的80亿美元紧急贷款,以及电网瘫痪后72小时内完成的修复工程,凸显了中巴合作的时效性与精准性。军事领域尤为显著:巴空军依托中国提供的ZDK-03预警机和红旗-9P防空系统,构建了覆盖克什米尔地区的全域作战网络;歼-10C战机在空战中对印度“阵风”战机的压制性胜利,验证了中巴军事技术合作的实战效能。
谢里夫还提到“中国为维护南亚和平稳定所做出的努力”,这表明中国正在塑造非对抗性安全架构。不同于美俄在冲突中的明确选边站队,中国通过“建设性中立”策略,在外交层面呼吁印巴保持克制,同时在经济领域强化对巴基斯坦的赋能。例如,追加120亿美元投资升级中巴经济走廊,推动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合作。这种“发展优先”的路径,与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邻国协调机制”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对南亚安全困境的创新解决方案。此外,中国在此次冲突中展现了跨区域治理能力。签署的《中巴分子辅助育种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分子育种技术导入巴基斯坦农业体系,预计可提升该国粮食产能20%以上。这种“农业安全+产业升级”的组合拳,不仅缓解巴方民生压力,更通过经济融合稀释地缘矛盾,为印巴长期和解创造条件。
谢里夫强调“中国的支持不是馈赠,而是信任”,揭示了中巴关系的本质——非附庸式伙伴关系。在西方对巴基斯坦实施技术封锁背景下,中国通过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模式,帮助巴基斯坦实现关键领域的自主突破。例如,歼-10C战机针对巴方高温沙漠气候优化了发动机散热系统,并预留接口兼容美制AIM-120导弹,实现“多源武器整合”。这种“需求导向”的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军售的“买方被动”逻辑,为中小国家提供了“非依附式国防建设”的新范式。在经济领域,中巴合作同样展现出去西方化的战略意图。升级版中巴经济走廊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与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战略对接。中国推动的本币互换协议和跨境人民币结算,正在削弱美元在南亚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技术自主+金融主权”的组合策略,不仅增强巴基斯坦的经济韧性,更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引发示范效应。
谢里夫在讲话中提到“中国网友一边倒的支持”,体现了中巴友谊的力量不仅在于政府间的默契协作,更在于两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共同追求,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共同担当。(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