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5, 2025
Home文友庭院 打鱼圆过大年

 打鱼圆过大年

在南京江宁,流传在民间的传统美食很多,但能作为一项民间非遗技艺加以保护传承并飨足百姓舌尖生活的并不多,谷里鱼圆子恰是两者兼得了。
首次接触谷里鱼圆子,却是因为工作的关系。那时刚转业到文化局,正赶上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查,局里安排我采访谷里鱼圆子非遗传承人王师父并配合电视台做好节目录制。见到王师父,浑身上下出奇的干净利落,一身白大褂,腰系青布围裙,寒喧过后,便进入正题了。只见他挑了一条胖嘟嘟的大头鲢,手中的菜刀如穿花一般,三下五除二,就把一条大鱼劈片剔骨。剔好的鱼片放在砧板上,就如猪的一团大油,柔顺软滑。接下来,就是把鱼片剁成细沫。等鱼片完全变成了一摊酥烂如泥的肉沫,倒入盆中,添加适量的鸡蛋清,加上适量水,双手反复用力搓打,直到粘在手上扯出长长的丝,便可以做鱼圆子了。
做鱼圆子看似简单,却是个技术活,轻不得,重不得。只见王师父扯一团鱼料在手,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成圆形,后面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合拢卷成一个小圆筒,轻轻用力,这鱼料就乖巧巧地从大、食指捏成的圆孔中流入盛有凉水的盆内,经凉水一惊,就变成了一个个雪白丰盈着的鱼圆子,嫩如豆腐,漂浮在水面上,邹是好看。
看王师父做得轻巧,我和电视台的记者也试了一下,可这鱼料到了我们手中,软腻腻不听话,勉强挤出来,落在水中,早已不是鱼圆子了,把其他人都笑喷了。
王师父笑着告诉我们,这谷里鱼圆子最关键的就是手上感觉,要有个七八年功夫,才能培养出柔和的手感来。自此,我对非遗技艺更加肃然起敬。
谷里人爱吃鱼圆子,几乎到了“无鱼圆不成宴,无鱼圆不成席”的地步。到谷里朋友家小坐,快至晌午,主妇便会发话了:“那个老李呀,你不要光顾着闲聊,上街打点鱼圆子去,中午煲个汤啥!”谷里人通常称购鱼圆子为“打鱼圆”。朋友到了谷里,似乎不吃上一顿地道的鱼圆子,就亏欠了朋友许多。
谷里人爱吃鱼圆子,还有一个有趣传说。相传楚文王时代,文王熊资爱食鱼,却屡屡被鱼刺卡喉,厨师也因此受到责罚。于是,厨师灵机一动,每每文王食鱼时,剁鱼头,剔鱼刺,制成鱼圆子,使得文王龙颜大悦。就这样,制鱼圆子的技艺也一传十,十传百,流传至今。
地处吴头楚尾的谷里湖泊众多,盛产大头鲢鱼,每年腊八节一过,谷里都会举办“捕捞节”,人山人海,像节日一样盛欢。这些大头鲢鱼,是做谷里鱼圆子的最佳食材。在谷里集市上,随处可见柜上水盆里飘着雪白的鱼圆子售卖,价廉物美,花个十来元,就可以购了回家煲个汤。
谷里鱼圆子上得厅堂,下得民房。无论是高档餐馆,还是在布衣居家,谷里鱼圆子都是必备的一道菜。配火锅,谷里鱼圆子光是看相就能“画龙点睛”,一袭白衣,在众多大荤大肉中亭亭玉立,清新爽目,软滑细糯,入口即化,满口清香淡雅。清汤鱼圆子才是本色最佳。餐至将毕,白瓷大碗盛着细软温润的鱼圆子汤端上桌,轻撒一层葱花,几片青青菜叶托着鱼圆子在下轻轻棹桨,简简单单的烟火生活,寥寥几笔,如诗如画,让人嗟叹,生活往往就是艺术,艺术往往就是生活。
一碗鱼圆汤下腹,无需雕琢的鲜美透至五脏六腑,生津暖胃,灯火可亲,一股淡淡的恪守本真、回归田园的乡愁在心底油然而生。

作者:吴晓波

Previous article
Next article
RELATED ARTICLES

月落湖

秋凉好读书

生活是美好的

- Advertisment -spot_img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