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或者道理,都需要经自己花心思去探索和追究,很多定理都不一定是符合逻辑的现象。乍看是如此,事实是如何那就需要自己深入了解和探讨。特别是当教职员者不要照搬不误,更不能凭着自己的想像力凭空捏造,世界上的事情肯定是你不知道的远远超出你所知道的东西,生活的历练每天都不断给自己增加学识,即使当初自己的认知与事实不相符合,当您明白了真像务必给学员加以作更正的阐释。这是对你所言负起责任。
有些寓言故事其实只是借代的说法,和生活上的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晓得,根据生物学兔子跑得再快都不可能会撞到头破血流死亡的,它更不懂得自杀。《狐狸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狐狸是肉食动物,再甜的葡萄它根本不会去吃。两个朋友碰上了熊,甲爬上树躲过了被熊吃掉的灾难,而乙来不及爬树灵机一动躺在地上装死结果熊也不吃他两人都躲过了一次大劫难。那是寓言故事,即使你是乙你还是别装聪明躺在地上装死,很可能你就白白地送了宝贵的性命。而甲也很可能被熊爬上树咬伤,因为熊爱吃蜂蜜,它应该有爬上树去取蜂巢的能力。一群孩子在大树下玩球,不小心球掉进一个洞里去了,一位聪明的孩子往洞里灌了几桶水球就浮上来了,理论上是球会浮上水面。问题如果那是一个泥土的洞很可能你灌了几桶水马上都被泥土吸乾了,球怎么会浮上来?每一位老师几乎都照着故事这么讲述,可我就被一位学生往泥土洞里灌水证明了几桶水都立刻被吸乾。
公元1969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课堂上一位老师指着印尼地图千岛之国说:“当你从高空飞机窗口往外望时你就可以看到印尼的好几个大岛屿就是地图上呈现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伊里安岛西部”这些。公元1980年9月1日我第一次和母亲搭飞机赴新加坡,从窗口望出去根本就不是印尼几个大岛屿的地图。
自己生长在农村,幼年都在农村生活,种植蔬菜瓜果是亲身经历过的生涯,从小耳濡目染,对农村生活常识懂得一些。初中时期到老师家补习华文,老师教我唐诗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老师讲解就照着字面解释,红豆这种植物生长在中国南方,到了春天它就发出了树枝来了,愿你采撷多一点,这红豆外号就是相思豆。可是我一直对诗中的描写存有很多疑惑,母亲常煮汤的红豆,也在冰沙店经常吃的红豆冰怎么会最相思?,这种豆我是亲历种植过的粮食,它是藤蔓草本植物科,怎么王维把它写成春来发几枝,它不是木本科植物,什么时候会有枝丫?那个年代没有网络设备参考,当年是禁止学习华文时代,哪有什么课外参考书来参考呢?就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我理直气壮地述说我是种植过红豆的,它不会有树枝,没有木棍搭架子它自己都站立不起来呢。老师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当然不了解种植红豆的过程,她一时给我这么发问也愣住了,保持静态无语没有作出任何解答。师丈以前是中国留学回来者,他给我解释那种红豆不是你吃的红豆,那是一种木本植物很高大的树木结出的果实,那种红豆不能吃的。可是我依然没有概念,一时也无法找出实物来对证。心里很不服气怎么会有两种红豆?世界上还有相同名字不相同的物品吗?也许师丈说得不实际吧?我出身农村,怎么会对红豆有错误的认识呢?2000年我在吉隆坡商务印书馆翻阅三本由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印刷的彩色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突然翻阅到红豆这图鉴,见证了许多年前师丈解释的“此红豆不是你吃的那种红豆”,是一种木本高大植物确实证明了他说的是事实,红豆相同的名字原来还有不同的东西。我的老师,师丈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图鉴给我阐释了很多年的忐忑。今天终于找到了师丈解释的那种高大的木本科植物结的红豆,原来我小时候也经常采撷来玩的红豆,色泽艳丽红得发亮,确实是不能食用的红豆,此时,我深深地领悟了王维并无随便乱写实际情况,是自己的学识认知有限而错怪了古人胡乱来一番。一位知识分子不加以深入研究探讨事物随便批评是多么的肤浅无知啊!
一首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多老师会解释成冬天的夜晚躺在床上,寒冷的月光从窗口照射进来,更有人篡改成“窗前明月光”的写法,怀疑地上都结满了霜花。抬头遥望天上的明月,低头想念遥远的家乡。根据词句的意境联想一下,床前明月光,李白应该躺在一间没有顶棚的屋子里才会床前明月光,他怀疑满地都结了霜那该有天寒地冻的雪花凝固枝头的情境了,李白有那么耐寒冷的体魄吗?根据古词的解释这个“床”字有几种可能性,一是“胡床”也就是“马扎”,交椅,交床,绳床。另一种解释是“井台”也就是“井栏圈”;也有说是古代的“井栏”又称为“银床”;也有人说“床”是“窗”的通假字。因为时代久远,我们也无法去询问李白当时他写的“床”究竟是哪一种东西,不过,根据推理是不能指卧榻的器具来解释。应该他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深秋夜晚,坐在马扎或者靠窗还是靠近天井处,抬头仰望天空一轮皓月,低下头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的传诵千古诗句。因为有个“疑”字,所以地上霜应该就不是实际的情境。
今天网络发达,很多东西都可以图文并茂收索,包括动植物,古代的用具、兵器、特别是古代用具现代生活使用不到的东西,即使到了博物馆不看文字解释还真不知道物品的名称和其用途及其功能呢。
再简单的事情经过自己实习操作了就可以知道正确的答案,千万不要盲目人云亦云。
作者:彬 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