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年父亲务养鸡业迁入郊区农村生活,这里靠近当年的旧机场郊区,人烟稀少,空气清新。自然界的烟岚雾霭,云岫霞辉,沆瀣露雨,晨星晓月,浮云落日、暮宿归鸦都深刻印烙在印象里。这里居民除了原住民之外一些纯汉民族华人身穿黑色绸布蓝衫黑裤,头戴斗笠挑扁担种菜的汉族媪妪翁叟务农、养鸡鸭、种花为业之外,看得出他们一定是下南洋来定居的华侨移民后裔,他们操讲纯正的泉州和漳州口音闽南语或潮汕方言,还有一种娘惹与峇峇族群,他们的闽南语混搭很多印尼语词汇,他们种植稻米、玉米为主。这类族群在城区里比较少见到,郊区里就有不少。
娘惹家族爷爷是讲潮汕方言为多,当年是汕头下南洋来当苦力的华工,满脸横丝皱纹,步行动作手脚略僵硬有点儿驼背,手臂和腿上起很多疙瘩,手脚皮肤干瘪,似老树胶树皮布满刀痕累累,镂刻着年轻时饱受风霜阅历的写照。说的是新客混合本地的印尼语,腔调词汇不是太过标准,而奶奶的闽南语又是混搭了好多印尼语词汇洋腔洋调的洋泾浜,她口嚼烟丝薷叶,经常嘟着嘴唇满口红红的口如含朱丹。身穿蜡染纱笼梳起盘龙髻,发髻上插有金银镶嵌了珠宝或是牛角玳瑁制造的爪哇发簪,参加宴会时还披上纱巾和肩巾,银饰的腰带,这就是传统的印尼民族服装打扮。我真佩服这种异族联姻的美满和幸福,语言、种族、宗教都不相同却能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当年父亲务养鸡业迁入农村,我除了帮忙养鸡业工作就是到城里学校读书和补习,我在农村成长,比较少时间出来与同龄伙伴玩耍。早期郊区孩子多数没有上学,后期郊区建了学校大家的子女才有上学读书。65年原本建立了一所学校刚开学启用了几个月,突然军事叛变学校关闭被政府接管,七十年代由卫理基督教会开办卫理四校分校。八十年代由佛教分会开办增多一所小学分校。因为我都往城区读书和补习,无形中我在郊区有“小读书郎”的称号。多数人都说我除了帮忙工作就是出城里读书的小秀才。有些人还以为我是教师。
爸爸城里买了一些菜种子回来种植,蕹菜、苋菜、四季豆、豇豆、黄瓜、苦瓜、菜心、芥菜、芥蓝菜、丝瓜我都种植过。八十年代父亲结束养鸡业,因为我在城区里经营业务每天来去路途上花很多时间,90年代初搬出城区,告别了住惯了将近30年的农村。种田养畜那段生活虽然清苦,但永远是最美丽的回忆。花、鸟、虫、鱼也是从小观察和接触自然生态最多的。
时光如流,一眨眼迁往城区已经31年了,今天农场变成了住宅社区,回顾和怀念昔日童年的玩伴,很多已经迁居他处,部分还见得到的有的人已经鳏寡,有的已经成了爷爷奶奶级别,也有吊儿郎当的单身贵族。有些与异族通婚娶了原住民为妻,有的妻子是基督教徒有的是回民。有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以夫唱妇随,随丈夫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除夕做年夜菜,香菇猪蹄、梅菜扣肉、甜酸鱼、猪肚汤。祭拜观音、佛祖,念金刚经、楞严经。有些依然保持着她的基督教和回教信仰,彼此尊重互不干涉。有些就索性皈依了穆斯林教徒妇唱夫随,儿子穿上白衣素服头戴乌纱帽,到了禁食节遵照禁食节条规过回民尔代节,回来给爹妈下跪拜年带来食格饭菜,给家庭带来了多元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气氛。一童年的玩伴娶了曼黛玲民族回民姑娘为妻,夫妻相敬如宾,互相尊重两种宗教的传统习俗兼容并畜,清明节会跟着祭祖扫墓,家里跟着丈夫吃中国菜肴相夫教子,回去外家又是传统的回民少妇。赵同学娶了中爪哇一基督教爪哇妹,每到礼拜天一定到教堂祈祷。她在雅加达慈济佛堂当回收义工,完全尊重各种宗教的教规,圣诞节家里的圣诞树给家庭带来了好多光彩。(待续)
作者:晓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