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是从生活当中长期不断留意、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累积修炼成功的。俗话说:“长城和罗马不是一天建筑成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意味着“积沙成塔”;“想达到成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才能成功;善于应用时机,把握各种途径,成功的希望就不远了。”不要太过于执着唯有大学毕业的人才有文化。
历代多少文豪都没上过大学的写出了巨作,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他们应该都没上过大学,更不会专门学过语音;语法;词汇;修辞学了才写出四大名著来。观复博物馆的主人马未都先生他只有读到小学四年级就没继续上学了,今天,他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写的很多著作都是靠他自修磨炼出来的。当年生活清苦,加上中国文化大革命动荡不安,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为什么依然能够成功呢?
吴先生大学毕业了,他赴北京语言学院读了四年本科生,取得了毕业证书,不过,生活上语言文字应用只大大咧咧,平日从不仔细琢磨语用方式,得过且过,大学毕业了凭一张文凭只要能够赚钱生活就满足了。导致迄今语言表达方式不能很精准,遣词用字很随意抓一组算数,口语书面语分不清楚。还认为他华文是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出来的,底蕴当然是瘦死的骆驼必定比马还要多肉的。说话语气当中都显得别人文化水平再好都毕竟没有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出身的。即使他自己不慎用错了词句还千方百计找理由修饰狡辩。
一朋友在80年代从廖省赴新加坡餐厅务洗碗碟工作,因为喜欢汉字文化,经常有作家文化界人士来用餐与他相识交成了朋友,那些作家带他到图书馆参观,过后他经常应用工余闲暇到图书馆阅读,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自我进修,他的语言文化渐渐进步升华,后来他在日惹佛堂生活一段时间也不停地进修,现在移居泗水,是一位现代作家,也是一位现代诗人,作品不次于大学生呢!
小黄本地读完了高中,很荣幸申请到赴台湾奖学金升读大学,因为他个人兴趣华语拥有汉字文化细胞,学起华文容易上手,成绩优异成了全校的佼佼者,自视性也不断升华直入云端,连很多教授的发音他都挑剔说不准确,不是一位好教授。一位教授他必定有他的专长和专业领域,即使他不是在语音学方面打转的,当然有些读音上未免不是那么上手,世界上无法找到十全十美没有一丝缺点的完人,一位教授只能发挥他的专业和专长,即使在语音或者文字上有小小的疏忽也不用小题大做,自己加以修改既可,毕竟那不是教授的专长。
人生,不能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如一艘失去指南针航向导引的船,随波逐流漂泊不定。不过,也不能过于吹毛求疵把目标定得太高,必须考量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本身的体力能否攀爬得上珠穆朗玛峰?若是把门槛设计得非广寒宫门槛我不跨越那也只有委屈了自己。想要攀爬珠穆朗玛峰也得斟酌自己的体力能量,本身若有恐高症想到空气稀薄的高原那不是自讨苦吃?应该从实际方面考量作手,不要过于虚幻虚无缥缈的云端生活。高原上的景色虽然漂亮特出和离奇,不过,平原上也不见得没有特出的景观。
生活要不断学习,自我充实,提高,不要自视性太高,目中无人,觉得大家都不如自己优等,也别自满自足。记住学无止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
作者:彬 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