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十年时间走了西方几百年走的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经济总量超越日本,稳居世界第二。所以,就有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等说法。中国在大城市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财力,有了一张张鲜亮的名片,是外界赞叹中国奇迹之处。
2020年5月28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一时舆论哗然,有人就问了“中国的贫困人口到底有多少?”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财富基尼系数已高达0.789,已大大超过警戒线,明显高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转型较为成功的经济体。中国经济体量巨大,总量虽已超越日本,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隐忧:转型问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等日益迫切。
了解中国的改革历程的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就是要破解体制性矛盾,释放社会的创造力。何为体制性矛盾呢?就是由制度性的约束引起的矛盾。举个简单例子,中国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在很多领域是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的,这种国有垄断极易排斥外来竞争并造成资源浪费。由于没有竞争机制带来的压力,除了效率低下,服务也跟不上技术的进步。由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除了国有集体所有之外允许体制外的个体经营、私人经营的存在,很多原来被管得很死的领域才有机会出现松动。由于改革,由于体制外的活力得以释放,体制外的创新便成为可能,这种创新才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由于体制外的创新不可能被垄断,一些传统的垄断领域就有可能被冲击甚至消解。比如中国以前的短信服务是被移动和联通等国有大型电信服务商垄断的,不仅收费极其不合理,而且服务也跟不上。微信的出现,将这种垄断消解掉了。不过,在数据流量上,包括电信三家巨头依然垄断着。中国老百姓依然需要为这种垄断埋单。
一个好社会,国有成分是不是越多就越好?显然不是的,四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让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争议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破除国有控制一切,破除政府包办一切的体制问题。由于出现贫富差距问题,出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匹配不均问题,有人就开始质疑中国的市场化走得太快了。教育、医疗能不能市场化呢?有人担心政府若不管这些,完全交给市场,那么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让政府来包办的逻辑自然而然又回来了。
众所周知,市场不是万能的,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政府也需要设立失业救济部门,需要有公立医院、公立学校的存在。但是,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教育也需要优胜劣汰,也需要通过竞争让学校真正把重心放在教学上。中国的体制改革还有很多领域是没有真正大刀阔斧推进的。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但顾虑太多,患得患失,没有及时推进。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近几年,就有经济学家警告过“国进民退”的危险,中国的体制性问题依然突出。改革向何处去?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给了政策的调整很大的回旋余地。既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那么别人走过的路,都应看成是我走过的路。中国也只有借鉴西方的经验,同时吸取别人的教训,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杨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