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 C
Indonesia
Saturday, July 27, 2024
spot_img
Home文友庭院似曾相识燕归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就读三保学校小学四年级。棉兰市的华文报纸《印度尼西亚日报苏岛版》是华社市民的喉舌(听过长辈们说之前的《民主日报》、《民报》、《华侨日报》、《南洋日报》(后改名为《新中华报》)、《苏岛日报》、《新中国报》那些早期的报社我没有印象),我自青少年时期阅读的华文报纸就是《印度尼西亚日报苏岛版》。当时家住郊区,罗先生是这一区分发报纸的代理,自行车铃响了我就到篱笆前接过报纸,罗先生夫妇和女儿都轮流派送报纸。当时我识字不多,接过报纸最先看的是电影院放映什么影片?当时好几家夜总会很流行跳脱衣舞,广告上那些舞娘的柔姿媚态,纤指、玉臂、细腰、圆臀、丰腿,彩练双飞,和敦煌壁画的飞天各有春光秋色。报章上很多文章短片小说,长篇故事有很多字我都还读不懂,有些字就在父亲写字台案前的《辞渊》翻查到了其读音和字词的解释。在那个年代《辞渊》几乎是每个懂得华文者都必备的华文工具书,“墨汁喝得比较醉”者家里还有一套上下册的《辞源》和《辞海》及《康熙字典》。父亲也有一套《辞源》,不过我几乎还读不懂,可以说只去翻查使用《辞渊》,《辞渊》是最具权威性的华文工具书了。在那个封闭式年代,敏感的问题都不准发问,很多字词都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那时的儿童也不会有太多样式玩具,除了积木其他就是球类和木板或者塑料制造的玩具了。1974年元旦华文报纸被迫停止出版,罗先生就改为代理分发印尼文《分析日报》。
回忆起当年的《印度尼西亚日报苏岛版》“我有一段情”,觉得好值得玩味。不管是广告、还是寻人启事、道歉启事、讣告、离婚启事有一些字词使用得很贴切。当年也有文艺副刊版,很可惜我只可以读懂标题,除了比较浅白的内容我可以读懂,那些文友的稿件很多字我是还不认识的,或者说读得出来可是意思还不能彻底领悟。“因为不认识而不懂得珍惜”。1965年之前的棉市顶尖华校是苏东中学、棉华中学和崇文学校,因为我1961年就住进郊区农村,人烟稀少,隔壁是苏东中学的数学殷德意老师,他先生林幼美。每天看到殷老师穿著整齐的旗袍步行出去两公里路口等车,下午可以见到林老师步行回家。假期时学生们骑自行车来拜访殷老师,在殷老师家门口白色面粉袋缝制的网兜,那群大哥哥姐姐们就用网兜在前院捕捉蜜蜂蝴蝶和蜻蜓,因为城区的孩子对自然界的昆虫都感觉到很新鲜。我就在草坪上观看他们扑蜂蝶。
妈妈告诉我,苏东中学的学生文笔都很好,字体除了工整娟秀、遣词用字都很琢磨的。报章上的副刊文稿就是妈妈最喜欢的精神粮食。陈学长仙达市搬来这区居住,其父亲是家父当年仙达的同事,他和我一起跟着补习老师补习,他之前读华校,年龄比我大好几岁。我不是在华文学校受教育的,华文水平就远不及学长了。学长很喜欢收集这些副刊的文章,部分旧报纸里头的文章他就向母亲要了剪起来收集,我那时还读不懂,不过也喜欢帮他剪他想要收集的文稿,知道他喜欢收集莫涵、子凌、章选、金燕子、金梅子、林牧、杜牧、孟笛这些人的文稿,学长的妈妈喜欢看一篇长篇小说叫《又是黄昏》,我只记得标题,不懂得阅读内容。迄今事隔已经半个世纪,不过当时学长的兴趣收集剪报也引起了我的主意。我个人只收集风景明信片和邮票,这就是萝卜豆腐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爱好。
当年在报章读过一则离婚启事,“我某某人今日刊登报纸与丈夫林亚江脱离夫妻关系,原本我们夫妻生活和好恩爱,想不到孔雀东南飞的家姑竟出现在林亚江家里,我因为受不了家姑的虐待,特此登报离婚。”什么是孔雀东南飞的家姑?母亲就借来孔雀东南飞的连环画让我自己阅读,通过连环画故事我知道了孔雀东南飞的家姑、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白雪公主的继母和灰姑娘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人物了。1970年从报章讣闻阅读到雷伯伯逝世的信息,补习老师告诉我这是香港影星罗列的义父,罗列原名王立达,妻子郑敏芝。因为我只靠补习学来的华文,有些字词靠自修翻查字典认识的不多,闹过了好多笑话。自己幼年喜欢吹笛子,每晚听到对门的哥哥在大树底下特别是月明晴朗的夜晚,在葡萄藤架花荫丽影之下吹奏好听的乐曲。学长有时也指导我如何吹奏笛子,风门、口风、口劲和用气要掌握好。报章写稿的人有一位叫孟笛,估计他必定是一位吹笛子高手,可惜就不认识他。课本地理说最远的地方是南极洲和北极洲,越南应该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国家了,因为它越过了南极洲,所以叫越南。六十年代郊区人烟稀少,我们都河里捕鱼抓飞鸟玩耍,报章祝贺结婚贺词常写祝愿你们鸳鸯双白头,我询问爸爸什么意思,爸爸给我解说:鸳鸯是很多颜色的一种鸟,白头翁鸟才是头部有白色的羽毛,中国文化就借用鸳鸯比喻夫妻恩爱,用白头翁这种鸟比喻两人白头偕老。鸳鸯这里没有,只有白头翁鸟。哇!鸳鸯有很漂亮的羽毛,我要是能捕抓到这么漂亮的鸟那该有多好呀。鸳鸯在中国才有,这是爸爸的解释。
后来华文报章上本岛新闻的大标题经常有苏北警察又获捕了一对野鸳鸯这样的新闻标题。哦?原来苏北也有鸳鸯鸟。因为读报纸我都只阅读大字标题,很少去阅读小字内容的。好像刊登了好几次都是警方在旅馆又逮捕了一对野鸳鸯。一对,和爸爸说的鸳鸯鸟是成双对生活的是符合,可是爸爸说这里没有这种鸟,怎么报纸刊登过好多次了?拿着报纸去询问补习老师和爸爸,他们都默默无语没有给出答案。后来经过自己不断地揣摩,怎么苏北警察去管捕抓鸳鸯的事情?怎么每一次都会在旅馆内获捕到的?应该是沼泽湿地才对呀!俗语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怎么鸳鸯这么傻,被追捕了还是比翼双飞入旅馆自投罗网让警察捕抓?翻查了《辞渊》只有鸳鸯,没有野鸳鸯。应该是相同的鸟类了,就如家兔和野兔一样的情况。哦,不对呀,鸳鸯应该没有人饲养的,哪来的家鸳鸯呀?这些就是昔日封闭式教育制度的无知和玩味。
近日在报章文稿阅读到当年我学长收集的剪报作者,虽然我没有直接与他们联系,不过通过朋友间接知道他们的点滴。当年经常阅读到的章选、子凌、莫涵、孟笛、金梅子他们都不断地笔耕不辍,今天可以跨国界的网络世界,本地报章的园地已经不限于在本市居民才可以投稿了。今天我已经可以读懂他们写的内容了,真羡慕那些写作的学长们一直不断挥洒,阅读到那些半个世纪前很熟悉的名字倍感亲切,似曾相识燕归来。

作者:晓 杨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spot_img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